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隨著貨幣政策操作工具的改變,基礎貨幣投放的渠道、屬性會發生變化,這會更有利于實體經濟融資?!便y保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在5月16日舉行的“2018中國金融論壇”上表示,央行決定4月25日起下調部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大約置換了9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等到期資金。未來1-3年的時間內,實體企業融資問題會逐漸得到明顯改善。
自2014年以來,中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于學軍說,從現實的執行情況和場景含義來看,這樣的政策搭配實際上是帶有刺激性的,“致使這個階段中國貨幣信用進一步大規模擴張,也是近幾年來中國宏觀杠桿率水平為何大幅提高的重要根源?!?/span>
從宏觀杠桿率看,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大約在150%以下,到2016年末的時候迅速上升,超過了250%。2016年的四季度之后,在“穩健”的貨幣政策后面又加了一個“中性”。于學軍表示,2017年以后杠桿率得到控制,現在沒有繼續上升。
然而,即使是在相對寬松的大環境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也未得到明顯好轉。于學軍分析,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中國的營商環境,例如勞動力工資、人民幣匯率、環境成本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次,是貨幣政策結構發生了調整。2014年后,隨著中國外匯儲備下降,基礎外匯貨幣的投放轉入一些新型的貨幣工具,市場上調侃的“麻辣粉”,即中期借貸便利MLF和PSL等工具,自2017年起已超過7萬億元。這些基礎貨幣投放由央行帶給大中型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這樣就導致資金在多家金融機構間相互交叉持有,金融市場快速膨脹且交易活躍;資金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大型國有企業、房地產市場等。
于學軍表示,這就是在貨幣信用寬松的環境下,資金卻偏偏到不了實體經濟,實體企業普遍感到融資難、融資貴的主要原因。同時,由于貨幣信用的大幅擴張,還進一步削弱了貨幣的有效購買力,反過來稀釋企業手中原有的資金,從而使企業在資金的使用和周轉上更加捉襟見肘。
于學軍認為,回顧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有關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足的問題,大致可劃分為兩種狀態:一是在經濟下行時期,政府就會出臺各種刺激性經濟政策,千方百計拉動經濟增長,例如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融資成本普遍出現下降。另外一種情況是經濟過熱,政府出臺控制性或緊縮性的經濟政策,當中又以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最為重要,影響廣泛而直接,致使企業融資成本迅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