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1月24日晚間,兩則來自央行、銀保監會的重磅消息再度引發市場強烈關注:一是央行創設央行票據互換工具(CBS),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可以使用持有的合格銀行發行的永續債從央行換入央行票據;二是銀保監會放開保險機構投資商業銀行發行的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的限制。兩則消息都共同指向一個目的,那就是吸引投資者購買銀行永續債,力挺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
銀行發行永續債是為了補充其他一級資本,資本的充足性與銀行信貸投放能力又密切相關。一方面,我國銀行業當前普遍缺資本,尤其是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的監管規則在今年初就已生效,要求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要在未來幾年內達到TLAC所規定的更高水平的資本要求,但我國四大國有銀行作為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目前無一能滿足TLAC的要求且缺口較大,依靠外源性的資本補充工具抓緊補充資本勢在必行,永續債的發行不僅可以補充銀行其他一級資本,也可計入TLAC;另一方面,資本充足率水平提升后,可以提高銀行資產擴充、信貸投放的能力,這對于當前經濟穩增長、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也是必要的。
盡管永續債的發行,可以達到幫助銀行補充資本、提升銀行信貸投放能力的“一箭雙雕”目的,但相比于銀行發行的金融債、二級資本債等,永續債有著期限不固定或期限較長(國外多為30年以上)、償付順序靠后、票息支付非強制,且含有減記條款或轉股條款等特征,這些特點會降低投資者的吸引力。所以,為了活躍永續債市場,通常需要發行人設置較高的票息吸引投資者。不過,央行、銀保監會出臺的政策同樣也是為了活躍市場,畢竟我國銀行永續債市場剛在起步階段,1月25日,中行完成了銀行業首單永續債的發行,未來還會有更多銀行扎堆發行永續債,沒有一些利好條件吸引投資者參與,這個市場很難發展壯大。
具體來看央行、銀保監會出臺的政策目的,允許險資投資永續債容易理解,從國外的經驗看,險資、資管公司等追求長期、穩定、絕對收益的機構投資者對永續債的偏好度較高,放開險資投資永續債的限制也是符合國際通行做法的。相反,此前曾有人擔心,銀行發行永續債后會出現嚴重的銀行互持現象,這一擔憂大可不必,從國際情況看,永續債對銀行資產配置來說并非優選考慮,抽樣分析表明,商業銀行持有銀行永續債的占比只有3%左右,我國只要放開針對部分類型機構的投資限制,這一市場的投資主力未來必然屬于險資、資管公司等長期投資者。
此外,央行此次為活躍銀行永續債流動性而創設的CBS也并非“放水”新工具,其本質是通過“以券換券”,增加持有銀行永續債的金融機構的優質抵押品,提高銀行永續債的市場流動性,增強市場認購銀行永續債的意愿,并不涉及基礎貨幣吞吐,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影響是中性的。在銀行永續債市場剛起步的初期,央行通過CBS、將永續債納入MLF、TMLF等貨幣政策工具合格擔保品范圍的方式,旨在引導培育市場的發展,待未來永續債二級市場廣度和深度足夠發達后,市場參與者并不需要通過與央行交易盤活流動性,各參與主體可以自行買賣交易,屆時CBS也可以退出歷史舞臺。